【区局工作通报】

天津职信网 职称新闻

西青区全力以赴做好保障农民工

工资支付工作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西青区人社局多措并举、硬核出招,全力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让农民工不再“忧酬烦薪”。

一是宣传《条例》强声势。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一周年为契机,选派业务骨干下沉基层、深入工程项目一线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手册、现场宣讲、以案释法等形式,对《条例》重点内容、核心制度、关键环节进行深入解读,聚焦易发欠薪的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先后组织召开专题政策宣讲推进会,面向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关键对象宣讲《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其树立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切实形成有利于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强大声势和舆论氛围。

二是严格执法见成效。以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为抓手,以解决欠薪问题为主线,以不发生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案件、极端事件为底线,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将街镇分为3个片区,组织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行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属地街镇有关人员,分组下沉到各个片区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定期对在建工程项目开展日常巡查排查,全面了解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欠薪隐患,对工资支付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企业进行督促整改;深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根治欠薪等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职业中介机构活动和用人单位招工行为,有效遏制“黑中介”等严重违法行为;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对劳动者诉求做到早掌握、早处理、早解决,以“零容忍、强高压”的态势严惩欠薪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截至目前,检查在建项目40余个,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2户,责令限期整改超范围经营8户,核查处置各类劳资纠纷线索2560件,为1000余名劳动者追回工资1200余万元。

三是高效推动迎考核。依照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标准,细化分解考核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把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务求有责任、有进度、见实效,联合区根治欠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辖区内在建项目认真开展摸底自查,并邀请市根治欠薪工作领导小组对区内项目开展“模拟考核”,认真督促各项目施工单位全面查漏补缺,高标准做好迎接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条例》各项制度落地落实、不留死角,确保农民工工资报酬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西青区人社局供稿)


武清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实事

着力稳就业促就业

今年以来,武清区人社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实事”为主题,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上半年全区实现新增就业1.97万人。

一是优化“政府+市场”平台功能。依托智能招聘大厅和武清就业服务地图信息化平台,拓展线上线下招聘渠道,并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开发“打零工”就业服务系统,为双方双向选择、精准对接搭建了平台。上半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75场,为6600余户次企业发布岗位信息4.1万条,为2.1万人做了职业介绍;平台累计注册企业1802户,注册个人2.91万人,浏览量达117万人次。加强与人力资源机构对接合作,极联系吉林省驻天津劳务工作办事处,撮合省外人力资源机构与区内15家用工缺口较大企业对接,并与信义玻璃、唯品会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开办7期创业培训班,为210人提供了免费的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50万元,带动就业115人。

二是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结合部门职能,研究制定并推动落实2021年度劳务协作工作方案,会同甘肃省平凉市人社局开展劳务协作供需对接活动,积极促成4家机构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涉及劳动力资源输送500余人。组织区内信义玻璃、敏华家具等8家企业赴甘肃省参加2021年“春风行动”暨武清区对口帮扶泾川县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累计帮助结对帮扶与地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6120人。

三是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落实失业保险返还、吸纳就业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和职工兑现各类政策补贴2686万元。统筹推进“留岗红包”落地落实,先后走访敏华家具、新伟祥公司等各类企业200多家,答复企业和个人提出的各类问题1万多条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400份,为1362家企业19122人兑现金额573.66万元,有效稳定了工作岗位。关注困难群体就业,认定并帮扶就业困难人员937人,共落实各项政策性就业补贴资金1654.5万元,发放企业吸纳一次性农民工补贴205.6万元,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其他困难人员就业率达80%以上。

四是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围绕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民办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中心培训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02个班期,开展技能培训7759人次。落实《通武廊三地高技能领域人才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参加廊坊市举办的第三届“通武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促进了三地人才的交流。(武清区人社局供稿)

开发区努力打造人社服务体系“升级版”

今年以来,开发区人社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党委及上级人社部门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纵深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推动升级“五个体系”,着力打造人社服务体系2.0版,畅通人社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心无旁骛谋发展,合力推进区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促用工、稳就业,升级人力资源促进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所在。开发区人社局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立足经济功能区产业要素资源集聚优势,以促就业实现保就业、稳就业,推进实施人力资源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经济功能区援企稳岗政策叠加优势,借力人力资源产业园实体化契机,积极构建“以需促供、以供保需”双向发力的“大供给、大保障”人力资源促进体系,形成了“政策清单、需求清单、供给清单”三清单相互促进工作模式。

一是梳理精细化政策清单。上半年落实14项援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受理审核3447家次企业,涉及职工69549人次,兑现补贴资金2791.65万元,通过“加码”留津红包政策,外地职工留津率达到99%。二是完善常态化需求清单。通过“线下”走访+“线上”填报相结合方式建立缺工企业动态需求清单;深入挖掘用工需求系统数据“沉淀池”,及时调整政策方向。三是建立多渠道供给清单。建立首席人力资源服务专员制度,开通重点缺工企业VIP服务通道;搭建“线上+线下”同步引才平台,拓展人力资源机构、劳务合作基地、全国合作院校等渠道,绘制天津市乃至全国人力资源“分布地图”;持续丰富校园招聘及网络招聘渠道,开展网络平台“直播带岗”;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园在滨海新区核心区选址挂牌、实体运营。

上半年,通过拓展有效供给渠道,为康希诺、鸿富锦、一汽丰田、三星系等重点企业解决用工缺口6500余人。目前经开区二期网有效就业登记数据39万人,新增就业登记4.093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7.33%,与往年同期数据相比,就业形势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上半年新增用工市场主体1343家,各类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数量已达401家,包含猎聘总部、中智、58同城、上海外服、锐仕方达等一批国内百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累计服务区内用人单位3万余家,服务各类人才100余万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进程持续加快,人力资源行业在促进要素集聚,促进拉动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揽英才、强激励,升级人才引育服务体系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区局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对标经开区“4+4+N”产业结构,集聚人才资源,汇聚创新要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积蓄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人才服务生态,升级人才引育服务体系,搭建集高层次人才、经营管理类人才、技能类人才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人才引育模式。

一是整合资源,充分释放高层次人才能量。上半年常态化开展“助企纾困”、“访才问策话发展”、“智汇泰达·贤铸滨城”等人才座谈会活动10次;实行“以才鉴才”,累计聘请20名高层次人才担任泰达引才大使;加大人才宣传力度,讲述“泰达·人才故事”,制作“建党百年·泰达人才话初心”视频。二是强化激励,加大引进经营管理类人才。细化落实博士后工作站及“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高效兑现完成人才补贴,将补贴优势转化为引才优势;试点开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自主评价工作,推动产业支柱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三是技能提升,强化产业技能类人才培育。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主动挖掘公共培训资源,推动企业内训中心升级成为公共实训基地,连续举办“泰达杯”职业技能竞赛,烘托区域人才培育氛围。

开发区累计引进院士51人,国家级重点联系专家28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81人,千人计划112人,总计537人获得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称号。累计通过“海河英才”计划及博士后工作站政策等引进经营管理类人才超2.3万人。目前已与20余家院校建立培训合作关系,建立各级各类企业培训中心、基地58家,累计设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20家,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类培训超10万人次。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创办或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8亿元,总市值超过2000亿元,逐步成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防隐患、维权益,升级劳动关系治理体系

“稳定压倒一切”,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受到平台经济兴起以及后疫情时代带来的影响,“非标准化”新型劳动关系涌现,“标准化”传统劳动关系管理模式面临着极大挑战,亟待调整劳动关系治理理念,探索构建一种全新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新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区局秉持“共同缔造”理念,整合劳动争议仲裁、劳动监察等工作抓手,将合力共治融入工作全流程,探索完善“隐患排查及时、调裁衔接高效、兜底依法维权”工作体系,全力将劳资隐患排查关口前移,成功扼杀在摇篮中。

一是关口前移,防患未然。探索劳动关系源头预警防控机制,组建劳动用工法律知识和惠企政策专项服务团队进园区、进企业,将劳资纠纷隐患扼杀在摇篮中;研究起草企业共享用工操作指引手册并积极推广;加强劳资隐患排查,持续重点关注劳资隐患案件,及时纳入分级预警监控平台,目前共排查企业720余家,排处重大劳资隐患12件,共涉及2400余人,其中已稳妥化解7件,涉及1800余人。二是调裁衔接,精心服务。接待群众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指导其合理维权;强化劳动争议案件前置调解,充分发挥已有调解中心作用,形成区域调裁结合,以调为主的工作模式;区域劳动仲裁案件立案量连续三年不增反降,劳动争议调解率连续三年在全市20个仲裁机构中位列前茅。三是依法维权,以查促改。坚持“双随机、一公开”监察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主动协调各方,持续完善根治农民工欠薪联席工作机制;转变工作理念,严格落实“一制三化”要求,强化事前防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更快更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四、兜底线、保民生,升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社保是民生之基”,积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区域的长治久安。开发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35.48万人,职工在退比约为15:1,区域人口整体较为年轻,发展后劲足。区局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细化落实企业职工社保政策,确保惠企助民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积极争取更多适合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社保政策,升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配合做好区域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当好社保政策“传播者”。充分运用社保政策,服务区域招商引资,将晦涩难懂的社保政策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政策干货,主动深入企业宣讲,帮助职工解决疑难杂症。二是研究差异政策“先行者”。主动向市人社局争取给予经开区非全日制用工项目单独参加工伤保险政策支持,主动向滨海新区争取市医保局下放的“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等三项权力,更好服务于项目招商引资,方便企业职工办事,做到开发区事开发区办。三是争当减证惠民“先锋军”。缩短工龄审定会审时间,通过与区社保中心联合会审补缴1998年前养老保险,将会审时间由原先的平均15天缩短到5天;推进工伤认定减证便民。工伤业务实现网上申请、邮寄送达,真正做到“一次不用跑”;优化失业待遇核定经办流程,精简申报材料,失业人员线上办理即可领取失业金。

五、严行风、优服务,升级人社服务经办体系

“行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每名窗口服务人员都是区域营商环境的“一面镜子”。区局始终狠抓行风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和“一制三化”改革,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以方便群众办事为目标,重新梳理业务流程,着力解决群众办事存在政策不理解、办事流程长、需要跑多次等问题,将全部业务下沉至人社服务窗口,优化升级人社经办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泰省事”人社服务品牌。

一是擦亮行风建设“金字招牌”。严格落实人社行风建设要求,定期开展人社行风建设警示教育;组织工作人员签订人社服务零投诉责任书,严禁出现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各类投诉,要求全体服务人员全天候座机手机一体化绑定。二是实现综合窗口“一窗通办”。针对群众提出的办公地点分散问题,将散落多点的人社服务窗口全部迁入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局长走流程”,改进业务129项,精简材料157件,选拔11名业务骨干充实综合服务窗口。三是打造“泰省事”网上经办体系。推出泰省事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综合窗口审核平台、人员绩效考核平台、咨询答疑服务平台,主推网上经办服务,上半年窗口业务经办量约22万件,其中线上业务约14万件,服务超25万人次,群众办事满意度有效提升。

下一步,开发区人社局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社服务为人民,用心用情用智用力解决好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高效架起人社服务为人民的“连心桥”,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投资兴业之城、人才向往之城、和谐劳动之城、全民社保之城,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一百周年华诞献礼!(开发区人社局供稿)